青島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擁有眾多歷史文化遺跡,其中天后宮便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9月21日,青版財經小記者滿懷期待地走進天后宮,開啟了一場精彩的研學活動。
小記者在天后宮戲樓前合影留念。
小記者積極舉手參加采訪活動。
活動中,天后宮的楊易老師全程為小記者進行了講解:“天后宮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筑群,素有 ‘先有天后宮,后有青島市’的說法。它歷經500余年風雨,見證了青島的滄桑變遷。”
楊易老師介紹天后宮的歷史。
踏入天后宮,小記者立刻被其獨特的建筑風格所吸引。這里的建筑別具一格,除戲樓為琉璃瓦蓋頂外,其余均為清水墻、小灰瓦,再加上蘇州式彩繪的點綴,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盡顯古代建筑藝術的魅力。
認真聽講的小記者。
“海山處處皆新色,吊古惟憑天后宮。”天后宮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筑群,也是島城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戲樓,曾是青島的演藝中心。正月里,人們齊聚天后宮,聽大戲、趕廟會,熱鬧非凡。如今,天后宮廟會已成為獨具特色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戲樓是天后宮的一大亮點,為歇山重檐式古建筑,長寬約 12米,高 11.6米。飛檐斗拱,鴟吻、脊獸均為綠琉璃,朱門紅柱,蔚為壯觀。戲樓內南北兩門相對,二層為戲臺,正對正殿。北側的對聯寓意深刻,展現了其文化內涵。
鐘鼓樓在天后宮初建時便已設立,晨鐘暮鼓,鐘樓在東,鼓樓在西,建筑模式相同。它們總高 5.8米,分兩層,一層高 2.8米,長寬各為 3.8米。吻獸、瓦件均為綠琉璃,整體建筑頗具特色。
小記者觀看清代時期的石碑。
天后宮 “千帆過盡?海不揚波” 基本陳列展通過珍貴的歷史圖景,展示了其歷史沿革。天后宮曾是海上絲綢之路南北客商敬奉海神媽祖的場所,見證了青島海洋商貿文化的繁榮。它也是漁民們祈求平安和豐收的精神寄托,體現了漁耕文化。
此外,由青島市城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青島啤酒博物館協辦的“食在青島” 主題展覽正在天后宮展出。該展覽講述青島人吃海鮮、喝酒的歷史源流與地方特色,介紹青島飲食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飲食禮俗。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出土的戰國時期盛放食物的青銅鼎。
小記者觀看宋金元時期與飲食相關的瓷器。
楊老師介紹青島地區的飲食特點。
青島民間飲食禮儀講究,在飲食中早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禮儀規范。一般情況下,主人坐在酒席上正對門的中間位置,叫作主陪;主陪右首為最重要的客人,稱為一賓;左首為第二位的客人,稱為二賓。背對門中間位置坐著的是副陪,副陪右首為三賓,左首為四賓。如此以示對客人的重視,其他位置則由賓客隨意落座。
小記者了解青島腌制海鮮的歷史。
楊老師介紹即墨黃酒和青島地區產的葡萄酒。
小記者了解青島啤酒。
春節是傳統佳節中最重要的節日,青島人會隆重地準備年夜飯。年夜飯中會有魚,象征“連年有余”。年夜飯中的餃子還會特意包上花生、棗、栗子、硬幣、糖果、年糕等,家人如果吃到,則附上一句吉祥話,象征來年好運。如吃到一塊糖是 “有甜頭”,吃到一枚硬幣意味著“有錢花”。
小記者了解魯菜。
隨著嶗山綠茶聞名于世,“嶗山茶藝禮俗”也逐漸成熟并廣泛流傳。嶗山茶藝禮俗是嶗山區域百姓在吸收并傳承了嶗山道教文化和宋代宮廷茶禮表演之后,獨創的茶藝禮敬儀式和習俗,包含布具、凈手賞茶、洗杯、候湯、煮茶、奉茶(敬茶)等多個步驟,極具觀賞性。
精美的特色大饃饃。
小記者觀看極具民俗特色的民居布置。
小記者了解干支紀年法。
天后宮如同一本歷史書,記錄著青島的過去與現在。小記者表示會把在這里的收獲分享給同學,讓更多人了解天后宮和青島歷史文化。同時,小記者也意識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責任,希望更多人關注和傳承這些寶貴文化財富。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盛軍
請輸入驗證碼